[書展] 2022第30屆台北國際書展(上) – 生存,文化先行的台北宣告

by Gary|透明蔬菜
台北國際書展

因疫情連兩年停辦的台北國際書展,在文化部強勢推動下,即使部分出版社參展意願不高,仍作出如期舉辦的決定。在每日確診人數依舊破好幾萬的當下,外界質疑聲量不斷,卻不得不抗住壓力,跟上國際書展活動(安古蘭漫畫節、波隆那童書展、倫敦書展、首爾書展…等)皆正常舉辦的壓力。第30屆台北國際書展遂成為台灣恢復正常生活前的一個文化先行宣告。

今年的國際書展主題國是法國,除了展場區法國作家介紹以及普魯斯特手稿展出,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法國電影資料館的再次合作,法國經典影展也同步開幕進行。由策展人倪娃法協同策劃,特別跳過多數人熟知的法國新浪潮時代,選定1920-1940,法國電影從無聲電影到有聲的轉換期,展現出來的創作爆發力,無論是愛情、戰爭、女性意識、勞工意識乃至於實驗電影,在一戰結束沒多久的這個年代,追求自由之心緩緩萌芽中。『自由是我們的』不單是法國,而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吶喊。

法國之夜表演則特別邀請藝術家Eric Bijon遠從法國來台,配合法國默片放映,進行手風琴表演,一種像是配樂又像是主奏的表演形式,讓百年前的電影,重新又有了新的生命。

這次書展的指標性講座首提大塊文化經過25年再版的《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1996年,5位26歲的年輕人,花了兩年製作出版這本書。那是解嚴十年後,世界資訊大量的進入台灣,大量台灣年輕人出國又歸國後,文化衝擊下的自我詰問與錨定。

“台北不是東京,台北不是紐約,台北不是巴黎,台北不是倫敦……..台北就是台北”

這是寫在書封的標語,看似廢話,卻是第三世界國家住民去第一世界走一遭後,亟須釐清的『台北不適應症』。25年後,5位文青已成大叔,他們在這疫情當下,增添新的篇章,也在書展這天,與大塊出版社董事長郝明義在這場講座共同聚首。

這場講座坐滿了人。『大家好 !!! 』郝先生的開場聲音有點激動,他提到無法預期到的讀者盛況,受到了鼓舞,感謝大家前來。即使人潮不若往年,但大家帶著口罩,在每日確診人數破好幾萬的大環境下,那種好久不見的一種殷勤熱切,這是線上直播無法取代的現場感。

五位作者(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分別就當年及今年書寫的篇章作介紹。姚瑞中綜合30年在藝術圈闖蕩的實戰經驗,在新篇章列出當藝術家的100個既寫實又嘲諷的悲壯理由。黃威融這幾年作為好幾本雜誌《小日子》、《shopping design 》創刊編輯,這次也在新的篇章介紹了自己20幾年買的雜誌,即使經過3次搬家,依舊沒有丟掉的老貨。許允斌算是少數已不在藝文圈中的人,重新回看書的目錄分類,當初怪店的第一篇就寫中正廟,還有“嘻味”這樣一個類似嬉皮跟嘻哈之間的一個詞。馬世芳這幾年作為台灣極為重要音樂評論者,重新回望當年與這四位好友的這本書,他知道很多東西現在看起來都各種過時,但他覺得現在各種高雅精緻的出版品不難,但這樣的亂七八糟跟冒險精神,卻是現在最難能可貴的。

特別喜歡陳光達用台文寫的”我是按怎治好我的「台北不適應症」” 他講到用台語跟華語寫作上的不同,那是他幼稚園前的生活語境,也是他的 “父母話”,那會勾勒出很多只有用台文才能表達出的情境跟狀況。他認爲那個不適應來自沒有腳踏實地地用這裡的眼光看這裡,而他選擇學習台文來創作這篇文章,正是這本書改版後,最符合2022年找回自己語言的當代精神。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