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朽的博物學家從一根白骨重建世界,如同卡德摩斯從一顆牙齒重建城市 —— 巴爾札克
時間淬煉下,依然屹立不搖的餐廳,往往承載難以想像的歷史厚度。1949年,五個俄羅斯人與一個台灣人合資經營的咖啡館,取名『Astoria』。俄語是『宇宙』之意,『明星咖啡館』就此誕生。
開店一開始單純為了俄羅斯人飲食上的水土不服,但後來漸漸變成台灣文學作家的匯流之地。一樓門口的周夢蝶賣詩集,樓上餐廳內的黃春明、白先勇、林懷民、三毛等人把咖啡店當第二個家,完成一部部大作。當然,政治事件也少不了,陳映真與友人們一起編雜誌《文學季刊》,吸引白色恐怖時期的黑衣人找上門來盤問。但俄國文化也讓蔣方良與蔣經國成爲店裡常客,更年年出席店內的俄羅斯新年聚會。
第一次來明星咖啡館已經快十年前的事,是當時的好友A帶我來的。在認識A之前,我還不是個文藝青年,是她帶我一腳踏進這些奇幻的世界。還記得初次來到這間店,對店的歷史一無所知,只覺得我們進入了一個超齡的空間,像是在裝大人,來到一個不屬於我們的空間,但卻有一種莫名的安適感,有點像是身在台灣版的《午夜巴黎》,卻不自知的感覺。經過了這麼多年,也一直再沒有進去過。直到前陣子跟兩個朋友意外約在這,吃了一頓有點匆忙的午餐,卻完全感受不到當年的氣氛,連食物都有點失望。但可能是想確認些什麼,這次我決定自己來重新鑑定一次。
週末下午兩點左右,店內依舊坐滿了人,這次我沒有靠窗的位子可選,只能坐在面窗的位子,跟店對面的城隍廟正沖。因為不吃牛的關係,如同多年前,我依然點了德國豬腳套餐。最先上的沙拉用的是老派的千島醬,葡萄乾的存在,拯救我這不愛吃生菜的人。麵包烤的酥度跟咬勁都恰到好處,劃上一層桔子醬、一層奶油,送進口中非常舒服,海鮮濃湯吃得到好幾隻蝦,濃度也很夠,讓人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就喝完。接著,重頭戲的德國豬腳上桌。
「一模一樣,是十年前的味道。」咬下去的第一口,就喚起了記憶,依舊是好吃的豬腳,但不是頂好的那種。這時,前方座位換了一批客人,是一對年輕男女,右手邊的長輩嚷嚷著,後面的客人大聲聊著要去緬甸外派工作的事,都無法遮掩住這對男女在我眼前上演的包含著靦腆與優雅的曖昧與熱烈,也許這就是在這間咖啡店裡重複上演的一種循環。
最後上的巧克力蛋糕與俄羅斯軟糖都是店內的招牌,這裡也是台灣第一個巧克力蛋糕的發源地,首創的多層蛋糕也作為蔣中正年年的壽宴必備。記得當年第一次吃到軟糖的時候,我只覺得『特別』,而不覺得好吃,但人的味覺是隨著時間而轉變的,我好像終於理解這十年不變的『古板』美味之處。
有時候,在思考進步的定義,或是困住與選擇留下之間的區別。好幾年前,A與我自然而然地斷了聯繫,我們的最後一次談話也已不再圍繞著文藝的話題,但看展、閱讀、紀錄片已經自然而然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看到書櫃上沒有還她的書,很感謝她開啟我的另一個世界,雖然她已離去。
店名:明星咖啡店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武昌街一段5號2樓 (捷運臺北車站)
營業時間:10: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