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文學季的系列活動,每場講座都安排了兩位從未對談過的作家來進行交流。因為看過『少女忽必烈 』,所以一直對陳又津很好奇,蠢蠢的我,之前一直以為這名字是男的。過年前買了陳雪的 『摩天大樓』,但文字有點硬,打算等到真正有一段時間閒下來再來看。
有點遲到,到的時候已經看到陳又津開始說話,她ㄧ開口就是七年級生的樣貌,親切的非常迷人,完全沒有文謅謅的感覺,她談如何邁入作家之路,綜合她的另一本書『準台北人』,談到她在三重長大,在旁邊的夜市走跳,老爸是老榮民,媽媽是印尼華僑。沒有像她身世外人凝視的滄桑感,他整個人有ㄧ種世故的夢幻,一種廢墟中長出的七色彩虹。心中忍不住驚嘆, 阿~這根本少女忽必烈本人吧。
陳雪的生命經驗很接地氣,跟她的聲音好有反差,沒有被品味馴化的她,依然會去傳統市場採購身上多數的衣物,專職作家前扎扎實實的七年市場叫賣的經歷,那樣的現實感也許是逼使小說家靈魂產生的原因之一吧。奇妙的是,這樣的她反而有ㄧ種距離感,無關年紀,是某一種江湖味的文青化感。明明在作非常入世的事情,但感覺她將自己的靈魂放在已經建立好堡壘的自我世界裡。聽到她跟她的伴侶全島跑叫賣,當天晚上再抽時間來寫小說,或是在東海演講,隔天在旁邊擺地攤,結果被讀者認出來後不承認的經驗,又讓自己重新意識到自己也在一個類似的泥淖裡。
兩個人都談到駱以軍,一個搞不清楚自己有多窮還到處包紅包救濟好友、晚輩們的傻大叔。陳雪談到在他們那一代的作家接連幾個自殺後,他們就養成固定聚會的習慣(有點悲傷又溫暖),因為陳雪不回老家過年,所以會齊聚一起吃火鍋,駱大就會發紅包。陳又津則提到駱以軍給她的作品很多鼓勵,讓她可以繼續邁向作家之路,有一次跟陳又津在咖啡店還在互推紅包,讓陳又津說很怕被人誤會在援交(笑)。(駱以軍身上到底有多少個紅包呢)
整場對談有點可惜,少了個穿針引線的主持人,讓兩邊有更多直接的對話,比較流於單方面個人生命經驗的表述。但對我這小小書迷來說,已經足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