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 2018台北國際書展 – 當代的讀者樣貌

by Gary|透明蔬菜

由李明璁作主持人,對同在出版界具有不同身份但同樣資深的出版人(誠品督導楊淑娟/左岸文化編輯黃秀如/資深媒體人詹偉雄)進行提問及反饋,旨在歸納今年及近年閱讀市場的改變趨勢。

楊淑娟點出今年暢銷書《情緒勒索》鎖定在個人心理學,《做工的人》《無家者》延伸出一系的社會議題叢書,以及詩集的大暢銷三個現象。

詹偉雄作為今年書展的評審總召集人,深入剖析整個出版市場的衰退。與90年代相比,整個出版業的產值是直接砍半的,他認為這跟網路的興起有很大的關聯。在過去那個年代,書跟媒體是社會的黏著劑,那是個人為了快速跟上時代不停地尋求標籤貼在自己身上,以符合某一種想像的共同體。但網路的出現提供更大的出口,打亂原本的規則,他認為現在還在閱讀的人是真正的讀者,閱讀不再是為了尋求標籤而是料理自己的內心,所以像是《情緒勒索》這樣的書會大賣。

他認為台灣發生情緒勒索最常見就是母親對女兒的索求,這反映著近十年女性工作者大量地投入勞動市場後,原本女性在家庭扮演的角色開始轉變,這樣的社會變遷跟家庭結構改變產生與上一代傳統家庭主婦在角色認知上有更多衝突與矛盾。

還有一個重要的趨勢是過去的書市是極度的M型化,暢銷作家像是劉墉、瓊瑤可以賣到十萬本,其他人連2000本都不到,但現在的書市是有非常多可以賣4000-5000本的書,但暢銷作家已消失。

李明璁跟黃秀如提到這幾年最驚人的莫過於社會議題跟經典書籍大量地被當代需要,《共產黨宣言》意外成為這兩年暢銷書,《百年孤寂》的再譯本也大賣,而各種過去根本不可能會賣的書,都各有一批擁護者,也就是分眾市場出現。詩集的熱賣除了網路閱讀習慣的改變外,李明璁認為獨立書店培養出來的詩的愛好社群開始發酵是一大原因,黃秀如則認為在318後,那些躁動不安的心需要找到一個停留的住所,詩的精煉跟閱讀方便,恰好是個好的港灣。

另外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編輯的抬頭,過去的編輯可能只是作書的人,現在更多了策展人,甚至是主持人的身份。這點作為讀者還蠻深有同感的,過去參加所謂新書發表會,很少發現編輯的存在,但近年的編輯存在感超強,更常常是活動的主持人或對談人,二魚文化葉珊、奇異果文創劉定綱、衛城出版小瑞等 …. 都是讓人印象很深刻又非常會說話的編輯們。

其實聽完後,我在想的是,假設賣6000本,作家抽版稅50元,花了可能一年的時間,專職作家年薪也才30萬,這樣真的活得下去嗎 ? 同樣歸類在文化產業,唱片工業的消失找到的盈利模式是靠大量的Live演唱會,那出版業的出路究竟在哪 ? 付費型論壇講座 ? 大量的小說翻拍戲劇 ? 究竟在哪呢 ?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