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 吳明益 關於評論 關於海風酒店

by Gary|透明蔬菜

這應該是去年金典獎,《海風酒店》被評審說「刻板」的評語後,吳明益的首場公開講座。自從他幾年前關閉臉書後,現在要得知他講座的訊息,其實都非常困難。這次會有這場講座,也得感謝OPENBOOK年度好書系列講座的邀請。

圖為去年北投山城書店的巡迴講座

今天的講座位於中山區的獨立書店奎府聚,這是一間開業沒多久的新書店,正好位於春秋書店的旁邊。奎府聚這饒口的名字其實是當地的古地名,來自平埔族部落 Kimotsi 漢譯名稱。講座開始前,吳明益跟大家簡單閒聊,講到之前北一女中老師抨擊廉恥的事件,他認為這是道德教育的遺毒,以為文學教育是道德教育,但好的文學作品講的是人性,如果角色有著各種政治不正確的人設,像是厭男厭女,其實是很合理的。

呼應金典獎事件,他從什麼是好的評論開始談起,他提出五個要件,包含橋樑、啟發、風格、激勵,但他特別把評價放最後。談橋樑時,他說侯孝賢花了五年拍電影,我們花了兩個小時半的時間看電影,這中間沒有橋樑是難以通往的。啟發則像是一種新觀點,讓大家體會原來這個作品可以這樣討論。風格則讓讀者在閱讀時有一種特別的感受,比如說,他看過唐諾一個書評,標題寫著”我所見過最溫柔的煉獄“,光是標題就帶你進去一個美的區塊與界線。談到激勵,他覺得特別是複雜的作品,像是諾蘭《奧本海默》,有一些解析看完會促使人會有創作的慾望。他認為評價是最後,因為評論者代表的只是自己的口味,但可能判斷錯誤,但他發現越來越多評論者漸漸地把評價放在最前面。

他20幾歲曾有類似的創傷,因為評審說他小說夾敘夾議所以不好,但米蘭昆德拉也是夾敘夾議,這讓他很困惑。他舉自己當過文學獎評審的經歷來說,他知道評審不得不在短時間一定要唬爛出個道理,維持尊嚴。他認為擔任金馬獎評審經驗很有趣,但那也是經過不段變革才來到現今的制度,提升金馬獎國際權威性,2004年曾有金馬獎評審說蔡明亮的電影是「植物人的鏡頭」,引發蔡明亮一度不再報名。他認為兩者相較下,電影評審的專業跟面向越趨多元,像是金馬獎有的評審專業到能針對古裝上扣子對不對提供眾人啟發跟參考,但文學獎評審則漸趨單調。

談完評論,回到《海風酒店》本身,他指出這本書最大創作動機來自亞泥2017年採礦權展延議題延燒時,他因為自己的自我堅持,婉拒環保運動組織演講邀約卻在事後於心有愧。另外則是,一次帶學生去溯溪,意外認識一位陳秀菊女士的畫展,聊到她當年開和平酒店的經驗。他想談的是平凡人的掙扎與不掙扎。每個凡人的掙扎各自不同,但最可貴的根源都在於愛,只是愛通常都不是解方,而可能是失落的繁殖地。而現實常常讓抵抗也不成抵抗了,他提到自己跟母親的關係長期緊繃,直到母親在疫情期間進急診時的那一次,他看見母親的恐懼,主動地擁抱母親,這對於親密恐懼的他,是他完全不可能會作到的事。他認為《海風酒店》就是52歲的他,這個階段想追求的小說感,一本含有環境因素、生命迷惘以及神話、寫實與童話風格綜合交錯的作品。

成為父親的他,談到自己跟以前最大的不同在於對節日的期待。過去的他從不過節,但現在節日成為一個可以跟女兒名正言順快樂玩耍的日子。而他下一本作品將是繪本,是《海風酒店》裡談到的那本繪本,一本他想獻給女兒的繪本。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